【中華百科全書●歷史文物●玉簡冊】
紙張未發明之前,人們使用簡冊,這個簡冊,是用竹木所製。
漢代發明紙張以後,一般的都改用紙張,官府文書仍有一段時間,使用簡冊。
到了簡冊完全停止使用之後,有關禮制的大典,仍用簡冊,這種簡冊便是玉簡了。
古代玉簡的發現、當以黃濬所著古玉圖錄卷四中所錄為最早,從文詞看,是記錄王命之簡,本來這種簡,宣讀之後,把簡上之文,鑄於鼎彝之上,原來的簡,便無用了。
這種玉簡,可能不再鑄銅,而保存這個簡了,亦可知玉簡的使用,與竹木簡是同時的。
河南濟源、輝縣,都出過玉簡,前者簡上多是朱書文字,後者沒有文字,可能是年久剝落了。
民國十七年山東泰安的嵩里山,出土兩分禪地玉簡,一分是唐冊,共十五簡,石質,是因為唐時喜愛太白山上的白石,所以用石代玉,每簡長度,約二九‧二~二九‧八公分,寬三公分,厚一公分,在簡的上下兩端各橫穿一孔,用以穿繩把各簡聯接起來,與竹簡之用編織辦法不同。
另一分是宋冊,共十六簡,形與唐冊略同而用玉,長度在二九‧五至二九‧八公分之間,寬二‧八公分,厚○‧七五公分,也是上下各有橫孔,備聯接各簡之用。
至於隨葬的謚冊、哀冊,唐以前仍然用竹,唐以後才改用玉。
清代所用各種玉冊,長度縮短,寬度加大,變成長方形了。
(那志良)
引用:http://ap6.pccu.edu.tw/Encyclopedia/data.asp?id=4365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what.website.www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