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華百科全書●歷史文物●天龍山石窟】
山西太原西南約十七公里的山中,保存了東魏至唐代的佛教石窟群,隔著小溪分東群八窟及西群十三窟。
東魏所開鑿者有第二、第三窟,平面呈方形,天井為覆斗形,三壁三尊佛龕。
第二窟天井中央為蓮花紋,四周配有薄肉雕天人。
第三窟有比丘、居士、樹下思維像、維摩像等浮雕。
第十、第十六窟為北齊時所營建。
第一、第八窟為隋代建造,第一窟入口左側有螭首碑形「開皇」銘,第八窟為約四公尺見方的方形窟,中央有方柱,是北朝方柱窟最晚的一例。
唐代所營建者有:東群第四至第七窟,以及西群第十四、十七、十八、二十一等窟。
第四窟為約二公尺見方的方形窟,後壁為三尊坐佛龕,左右有羅漢像,左壁中央為佛倚像,右為安坐菩薩,左為侍立菩薩,門口兩力士。
第十四窟平面配置和第四窟大致相同,但左右壁以安樂坐之半跏菩薩為中尊,兩旁為侍立之?
侍菩薩,其腰部前傾的立姿和中尊菩薩同樣動人。
唐代天龍山造像在佛教雕刻史佔極重要的地位,承受了印度、西域式樣的影響,佛菩薩像均顏面端莊、胸部豐滿、四肢勻稱、肌肉圓胖、衣紋細柔、薄而貼身、姿勢生動、體態自然,充分表現人體寫實的作風,以及唯美主義的傾向。
(陳清香)
引用:http://ap6.pccu.edu.tw/Encyclopedia/data.asp?id=6559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what.website.www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